(娄新写胡壮麒1929年8月31日出生于上海)

发布时间:2017-07-08 09:38阅读次数:
分享到:

胡壮麒, 材料学家, 长期从事高温合金及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铸造多孔空心叶片,发展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高温合金及其他新材料、新工艺并在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获得应用,致力于研究非平衡凝固和约束条件下的定向凝固和快速凝固,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同时,为我国新材料领域培养出大批科技人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壮麒1929831日出生于上海, 其父亲是旧上海的一家广告行商,是一个非常开明的人。他父亲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重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体魄首先要好,鼓励孩子自立自强,全面素质的培养和锻炼。他把孩子们都送到教会办的中学上学。也许是其曾毕业于教会学校的缘故,并认为这类学校重视英语,六个孩子都是在教会学校接受的中等教育并都上了大学。

中学毕业后的暑假期间,胡壮麒花了很多天考大学,他考了沪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之江大学和东吴大学,很幸运他都考取了。因为他喜爱化学, 他挑选了沪江大学,传说沪江大学化学系很有名, 全校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化学系的。给他教育最有深刻影响的有唐宁康教授、吴浩青教授和蔡尚思教授。唐宁康教授是在美国学成归国, 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吴浩青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的都是化学的基础专业知识。蔡尚思教授教社会发展史等政治课,他对他的思想改变有很大影响。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大地提高了他的专业水平。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解放了上海。上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扬眉吐气,国力增强,东亚病夫的帽子甩掉了,他越发认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大量的事实面前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1950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大三时,他担任了化学系学生会的主席,大大提高了他的组织工作能力。当时他组织的化学系学生获得很多奖项,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体育、文娱活动,都是名列前茅,有声有色。

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这一代跨越黑暗与光明交界线的大学生们迅速地成长着,黄浦江似乎露出了笑容,因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热望。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 好男儿志在四方, 他决心一心报国, 为人民服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因此在毕业分配表上,勇敢地填上三个无条件。“到什么地方无条件、分配到什么单位无条件、搞什么专业无条件”。

                       青春无悔

刚解放,我们国家一年只产钢几十多万吨,国家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 因为东北还有一些旧工业基础。1952年,他们上海的六千多名大学毕业生分乘二列专车, 整整花了七十五个小时从上海北站到达沈阳南站,是凭着青年人一股热情,再累也是兴奋的。摩拳擦掌, 要在东北大干一翻。

   1952-1954参加工作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派到抚顺钢厂研究如何提高钢的质量和产量。他发现,用传统的方法炼钢有许多弊端,要想发展生产,必须改革创新。他和同事一起提出了一项新的改革举措,利用厂内废弃的碎耐火砖代替萤石造渣, 调整了熔渣组成,改善其流动性,显著地降低萤石用量从而提高炉壁寿命一倍多, 每年可为国家增产节约许多成本。为此,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用废火砖改进电炉渣化学组成初步研究报告》

就在完成这项任务的同时,他和同事们对该厂滚珠轴承钢的“一般空隙”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以前,工厂有大量钢材因一般空隙评级不合标准而判为废品或次品。经他和同事等人试验,证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本厂生产的滚珠轴承钢的‘一般空隙’并不是由于钢中含氢过高、脱氧不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或钢锭操作不正常等因素引起的真空隙,而是一种由钢材组织或成分的不均匀性所引起的假空隙”。这一结果不但使该厂的钢材免遭“死刑判决”,也对部颁标准的修正和完善是一个促进。

1955年又随方炳先生去大连钢厂,一去将近二年。 大连钢厂采用的是电炉炼钢。它与平炉、转炉炼钢共称为三大炼钢方法。其过程是用电能熔化,在氧化期用矿石和石灰加到渣里把磷脱掉,在还原期把多余的氧脱掉后再脱掉硫。为此,炼钢过程中要用大量的矿石和石灰,多年来一直沿袭着这种费工费料的工艺流程,使钢的日产量徘徊不前。

    大连钢厂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是他和同事用刚刚学会的俄文知识翻译了一本名叫《氧在炼钢中的应用》的专著,提出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用氧气炼钢的大胆设想,得到上级的批准后,便组织力量因地制宜地进行系统试验,取得成功后立即投入使用,开创了中国氧气炼钢的先河。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我国电炉炼钢生产中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电炉生产效率,显著降低了成本,还优化了钢的质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吹氧炼钢法。即在钢水的氧化期,把加矿石提供氧变为直接吹入氧气,达到排磷的目的。同时,生产率提高30%,电力和电能消耗率降低27.5%和30%,车间生产成本率降低6%。如今,我国电炉炼钢仍采用这种工艺。

    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无疑是为共和国的大厦添砖加瓦,然而,他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又开始为提高炼钢的速度进行了科学攻关,突破口就选在了钢的还原期上。他经过观察,研究还原期氧的变化规律,发现原来脱氧制度中,规定不同碳含量的钢种脱氧时间一律定为90分钟是不合理的。经过试验,可以缩短为70分钟,这样每炉钢可节省20分钟。可他仍不感到满足,又开始了把中碳钢和高碳钢还原期缩短到50分钟的可能性的研讨,并获得成功。提高电炉生产力达27.9%,降低成本50%。这对中国要甩掉一穷二白的帽子,向时间要效益,是多么可贵的啊! 

这些工作是通过群体的力量来完成的。工作中,尤其在和工人接触中,工人阶级的主人公责任感和忘我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那朴实无华的感情的外延,影响着这些刚出校不久的学生,使得他如饮醇醪,更加坚定了走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也为所、厂之间真诚合作铺平了道路。翻译出版了<<用硅锰合金预脱氧的研究>>一书,胡壮麒、贺潜菊合译,科学出版社,1957年(俄文本), 《氧在炼钢中的应用》,王景蕴、胡壮麒、贺潜菊合译,科学出版社,1961(俄文本),《电炉氧气炼钢的试验研究》金属所、大连钢厂合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60年。

1959年胡壮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鲜活的血液注入了党的肌体。他认识到只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经济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壮,人民才能富裕,他的干劲儿更足。1959年被评为辽宁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87年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88年评为辽宁省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辽宁省优秀专家,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证书

                   

从事高温合金,献身国防事业

1960年,根据国家新的规划,他投身到国防急需的高温合金新材料研究上来,他又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直升飞机在高原飞行时,因缺氧航空燃油燃烧无力不能拔高,迫切需要研制出一种加压装置来改进直升机的性能。提高升限, 使之适合于高原战斗飞行环境。设在发动机排气管道上的增压涡轮很快就被设计部门设计出来了,研制工作落实到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他,接受任务后立即赶到生产直升飞机动力装置的工厂。

    此行对他的工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他的科研课题,从祖国的经济建设转为国防建设上来了。

    飞机涡轮增压器,每分钟转速在2万转以上,耐800℃以上的高温,而且体积小、形状复杂、工艺要求高,无余量加工,必须一次成型,更重要的是时间紧迫。可他感到从未有过的亢奋,他喜欢开创性的工作,向困难挑战使他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中,而竞技的武器就是攫取知识。他埋头钻研着,不亚于一名横戈马上的勇士,驰骋在报国之路上。

    研制中为了保证质量,他们采用了真空冶炼的方法,严格控制杂质;从模具入手,又保证了金属的纯洁度,很快研制出我国的第一个涡轮增压器,使直升飞机提高升限,适应了高原战斗环境, 为国防事业作出了直接的贡献。

    小小的涡轮增压器又走进了民用领域。至今,国内的一些车、船使用的增压器,都是他们研制出的增压器的换代产品。当人们享受高速带来的愉悦时,当速度为创造国民财富而奔驰的时,可不要忘记给速度增压的科学家们。

六十年代,前苏联突然背信弃义, 撤走专家, 停止援助, 妄图压服我国低头称臣,国家下达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把最困难的九小孔精铸方案交给金属所,李薰和师昌绪两位院士坚决接下军令状。

抓住了歼七改和歼八飞机心脏中的心脏,空心涡轮叶片的攻关课题,开始了研制发动机空心叶片的工作。

他和师先生率领的科研人员攻克一道道难关,终于研制成某铸造镍基合金,解决了高速旋转下的综合性能要求。但在铸造工艺上遇到了难题。 这种叶片要求铸造时在80毫米高有弯角的叶片中做出九个孔,以达到散热的目的,其精密程度可想而知。必须选好型芯材料,浇铸后再脱芯变空心。在大量的研究方案中经过反复研究, 选过的氧化铈和磷酸盐两个方案,都先后失败,研制受阻,工作陷入僵局。后来他在查阅国外有关文献时,在一份美国铸造杂志中发现一家公司反复登出售石英管的广告,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他越想越有意思,为什么在铸造专业杂志上总是登出售石英管的广告呢?资本家不会那么笨白花钱去登广告。他想型芯材料如果是空心,将来脱芯就容易得多,用石英管保证了内壁光滑, 用石英管还可弯成一定的角度, 他悟出了石英管广告的真理。他大胆提出了用石英管做型芯,成型后再用氢氟酸灌入溶化石英管的新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经试验用石英管作为九小孔型芯的空心叶片终于制成了。这一成功使得航空发动机燃气进口温度提高100℃,标志着我们国家已走在同类科研项目的前列。当时英国和苏联都不走这一条路,只有美国采用。这种新材料后来又被推广到其它机组工程上应用。此成果的研制起于1964年,使用于70年代,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今空军的主要机种仍在使用这种发动机。用这种叶片制造的发动机经济效益非常大,已生产逾千台,外销也达数百台。 

    1996年底在珠海举行的航空展览会上,国产军用飞机在做飞行表演,那高速转动的发动机就是一个爱国科学家心血的结晶。

    1962年在某铸造合金基础上,通过控制凝固偏析提高组织稳定性,又发展出改型铸造镍基合金,为大型民航客机的发动机提供了综合性能更为优良新的叶片材料,提高其使用寿命,优化了合金成份, 改善其组织稳定性,并通过国际民航适航性试车,试飞成功,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这种合金具有比重轻、强度高、价格便宜等优点,又被设计部门选为国家新机工程的低压叶片材料。

胡壮麒虽然不是个军人,却以气吞骄虏之势给战鹰增添神力,为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安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高温合金研制中,要提高合金的性能, 必须要弄清楚合金凝固过程中的发展机理, 控制有害元素的偏析和有关相的析出, 才能提高其性能。他认识到必须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头脑,不断的创新,才能继续发展.1981-1982, 他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资助下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做访问学者, 这一年是他收获最大的一年,开拓了眼界, 学到很多新的东西, 特别是有关凝固学科的发展动向,基本上了解清楚了.

他提出了在高温合金方面发展定向凝固技术,当时国内没有定向凝固炉,国外也不对外卖给,他们就自行设计,自行加工,安装了一台定向凝固炉。八十年代初, 研制出国内外第一个抗热腐蚀的定向结晶镍基合金,并应用在重点工程上。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工程所需的另一种抗热腐蚀DD8单晶镍基合金也研制成功。“单晶镍基高温合金非平衡凝固行为的研究”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三等奖。

    1990开展研制国内第一个定向结晶钴基合金,1992年立项研制该合金,一直至今,该项课题已完成全面性能,并通过了航空部的鉴定,正在应用于某机重点工程中作为高压空心导向叶片材料。

   1982-1992, 他一直但任金属所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主任职务,为金属所把握正确的学术、学科方向,做出了贡献。

1992年,根据金属所的学术方向调整,他又调任到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室主任。他组织、领导了非平衡合金领域重大的学科前沿课题及其实用性的研究。

                 重视科研成果推广

他和室里的科技人员一起发展了超声气体雾化法制备微晶粉末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国家重点工程研制涡轮外环等热端部件所需的NiCrAlY合金微晶粉末,获得成功。其结合强度、抗氧化性能等综合性能都优于进口粉末,用户满意,已形成固定产品。外国禁止这种高技术产品直接向中国出售。研制出新一代的加氢催化剂,使催化效率提高20%。

    发明一种强约束定向凝固条件的激光浮区熔化装置制备有择优取向组织的高Tc超导纤维,并在世界上首先公布这一新方法;在国内首先制备出高Tc超导晶须,并阐明其生长机制。

    发现在室温下有面心立方结构的亚稳金属钛和金属铁存在,是一个创新成果。

    用新研制的铝锂合金制成的飞机面盖和型材已在空军通过试飞。并正在把这个新材料应用于穿甲弹弹托的减重研究中,初步试验获得成功,可减重12%,增加弹的初速3%,获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所领导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实验室在九七年国家验收工作中取得了A级第2名的好成绩。这些优异成绩的取得与他的正确领导, 辛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他为金属研究所的学科建设, 科研项目和经费的争取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凝固理论基础

    快速凝固技术是1960年才出现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应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显著改善现有合金微观组织和提高合金的性能,而且可以研制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合金材料,所以,快速凝固技术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研究正迅速发展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实际应用, 而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科技工作者自七十年代起就将快速凝固技术应用于非晶态材料和微米级,纳米级新材料的研制。

胡壮麒带领科研课题始终坚持凝固学科这根红线,不断补充它,发展它, 几十年来他进行的每一项研究工作尽一切可能和凝固联系在一起, 如定向凝固、 快速凝固、电磁离心凝固、高压下凝固等等,他发现金属材料中的缺陷很多是从液态凝固成固态过程中形成的, 如宏观偏析、疏松、热裂等。而且很难在固态中加以消除。他打了个比方“所谓母体先天不足,有些毛病就会遗传至胎儿中”,因此他感到研究凝固至关重要, 因为它对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通过凝固研究, 还可发展出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

   他和傅恒志院士共同主持的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金属熔体凝固控制与直接成形过程基础研究”,就是以金属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凝固和成形为切入点, 建立高熔点金属凝固过程中直接加工成形、半固态凝固成形、研究多物理场交互耦合作用下凝固成形规律以及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创建冶金凝固成形新技术、新理论, 并可制备出优质的钢材和零部件,为我国冶金短流程新技术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他参与主持的重大基金的所有研究课题,都围绕着凝固成形进行的;凝固的关键是“控制凝固”,成形的关键是“直接成形”;在凝固过程中成形, 在成形过程中凝固。

在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钢亚快速凝固机理、控制方法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项目中建立近终形薄带钢铸轧技术的动态凝固成形过程和质量控制;建立复杂形状坯件的熔体电磁约束成形及其凝固过程中多场耦合与熔体交互作用的物理模型;建立半固态浆料在直接连续成形和喷射铸造成形的流变规律和动态凝固规律;建立电磁场和电场作用下熔体在凝固过程中传热传质规律。强调了多学科交叉, 强调了多物理场的交互耦合作用,强调创造新的短流程和新技术, 强调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钢铁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

微量元素在定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非平衡分配,弄清楚其交互作用;研究合金中有害元素的排除热力学和动力学, 改善定向凝固和单晶的制备工艺,从而发展出航空发动机设计部门急需的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

 

 创新中求发展, 勇于研制新材料、新工艺

 

科研创新现在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在我国也不例外,要创新,就要注意抓住生长点,抓住交叉点.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集成、孕育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例如,他们根据石化总公司提出的提高耐热炉管寿命的要求,分析了裂纹常常沿柱状晶扩展,而柱状晶是用离心铸造技术凝固的必然产物,提出了在电磁场和离心力场的复合物理场下,改变凝固的组织, 使柱状晶组织改变成等轴晶组织,变成一种全新的技术,国内外都未曾有过报导,结果使持久蠕变性能大幅度的提高,使HK级耐热钢的性能在不改变成分的情况下, 达到HP级耐热钢的性能,这是用几种已有的技术交叉融合在一起,“杂交”起来成为新“品种”。

在块状非晶研究领域,提出重点开展非晶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台套制备设备和多种性能优异的非晶复合材料。在国防军工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科研工作即要有创新意识,还要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研究人才,即要别开生面,还要有一点独出心裁。他们在研制微晶催化剂材料和微晶储氢材料的过程中, 就是强调打破常规。以前某些催化材料生产程序按常规是冶炼成锭、粉碎、磨粉, 筛分。他们提出一个全新的快速凝固喷粉技术, 一反常规, 简化为冶炼、超声雾化成粉,把长流程变成一个短流程, 这种新的技术带来一系列的优点,组织细化、偏析减轻、活性增加、粉未球化、流动性改善、环境污染好转,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初步技术转让已获得约近百万元的收入, 目前他们正在进一步设法把快速凝固新技术嫁接到其它材料上去。

磷在金属材料中一直被认为是有害杂质,甚至在普通钢中都是有害的,都要严格控制的。他带领博士生敢于否定一些老的认识,经过反复的实验验证,发现微量的磷在铁基合金中是有益的,并通过微量元素间的交互作用和热处理的改进,彻底改变了老观念,使某铁基合金持久寿命从约120小时提高到500小时左右。这项工作很容易推广,因为是在老合金上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合金的使用寿命。目前这项研究正在新机中获得应用推广。

又如, 目前生产空心叶片的技术是用型芯工艺,不论第一代、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空心叶片都是如此,要放入型芯, 为了提高冷却效率, 设计的型腔越来越复杂,但是却带来了一个新的麻烦, 不易把型芯脱去,废品率增加, 物极必反。他们集思广益, 走新路, 以前生产空心叶片必须要有型芯, 现在他提出生产叶片不要型芯,又是一反常规,提出了对开单晶叶片的新技术路线,获得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给了大笔经费列项资助.

如今,他又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用激光等高能束制备单晶高温合金叶片”,这又是一次改革性创新,此课题正在申请中. 这再一次说明科研课题只要有创新性,领导是能下决心支持的。

当然要创新不是虚无缥缈,必须首先有坚实的基础,不可能尚未入门的人就想入非非,立刻有创新的突破。 譬如他们在六十年代初仿制了国外的IN100铸造镍基合金,在研究中他们从凝固偏析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工作,发现了内在的一些规律,为了改善其组织稳定性,提高其使用寿命,优化了合金成份,发展成自己的改型铸造镍基合金,满足了长寿命发动机的要求,这只能在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没有以前的基础,他断定绝对不能提出新的改进措施, 现在他们已在这两个研制工作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性能优异的合金, 这个新合金绝对不是仿制,而是“脱胎换骨”,创新性更强,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高强度、低比重、抗氧化、高初熔温度和良好的抗疲劳性能, 受到了发动机设计单位的高度重视。

 

 

        致力于材料学科建设, 精心培养人才

培养研究生是胡壮麒的又一主要工作部分, 他对研究生要求非常严格, 注重启发引导, 以发挥研究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开题之前,他总是先了解和摸透学生的感兴趣那些方面?擅长干些什么?想干些什么?,然后设法用其长,避其短,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他的思想与时俱进,总是以敏锐的眼光,在宏观上把握社会的发展对材料技术提出的新的内容,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提出新研究方向,为学生选择新意的课题,把他们带到国际前沿的领域, 和他们共同研究确定实验方案,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放手让年轻人去闯,当他们做出一定的成果,及时帮助他们总结分析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同时告诫他们不要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否则就不会有新的东西。

例如他的一名博士后王华明在非平衡凝固高温合金的研究中发现碳化物出现花瓣形状,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高温合金中的碳化物只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书写体状,一种呈颗粒状,而花瓣状是从未有过的第三种形态。他和学生共同研究验证了实验结果后,积极支持并帮助他很快申请到国家重大课题。

    比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者金华博士, 当时为她选择的研究题目是“高TC超导晶须研究”。当时国内正是超导热,但一般都是粉末烧结的方法来研究超导,而高TC超导晶须研究是试图用单晶来改善超导体性能,在国内还没有人干,他们查阅资料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系也在计划做这项工作,说明这项工作在国内外都是新的课题。金华经过努力,做出了超导晶须,而且单晶生长的非常好,她又进一步做了单晶性能测试等工作,都取得很好的结果,金华在国外有影响的杂志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成为一名优秀的博士生。 他的另一名博士生范国江的工作是用机械合金法研究亚稳材料,当时一般是用快速凝固的方法制备亚稳材料,而他利用室里的几台球磨机,并采用高能球磨的方法研究非平衡合金的制备过程,结果发现粉末经过球磨以后,温度突然升高,粉与粉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纳米材料或非晶材料,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利用球磨的方法,多晶材料也可以变成非晶、纳米晶或微晶。但这种非晶形成的机制与快冷形成的非晶不一样,从物理的角度可以深入研究,这样他的工作就有了些创新,  发表了20多篇论文。由此他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他的论文也获得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计算材料科学可以预测合金的性能,减少浪费,节省时间。现在各个学科都予以重视并开展。他很早就已经注意到这个方向,先后安排四、五个博士做此课题,在非平衡合金和高温合金研究中的应用都作出有价值的成果。现在这些学生都成为很热门的人物,有的成为骨干,有的出国继续深造。他的博士生刘轶说,“非常感谢胡老师把我带到这个领域,使我有机会与国内外的学者继续探索国际前沿课题”。

他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他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学生无论在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他都热心地帮助解决,学生要发表的文章他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认真修改,并在修改地方注明修改的原因,并告诉学生写文章应该怎样写, 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连标点符号也不能马虎、大写、小写一定要分清。学生文章经过他几次修改后,写文章的质量明显提高。有的学生至今还保留着他为学生改的一次次修改稿.

他带学生,总是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他坚持的原则是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和学生讨论问题时,总是平易近人,发扬民主。他的思想从不保守. 比如在学生出国的问题上,他主张学生毕业时有机会就让他们出去看看,开开眼界,学习一些东西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自己有亲身经验,到美国一年的时间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出国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 所以对学生要求出国不能批评,要理解支持和引导。他的已毕业的博士生中有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已有一次至二次的出国经验。长期以来他与学生的情意一直很深,即使是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他们也不断和他保持联系。他有本学生通讯录,学生们都很愿意把最新的工作单位及通讯地址告诉他,有的寄来了全家的照片。

   他在实践中总结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5C条件是:  confidence攻克堡垒的自我信心。

 creativeness高度强烈的创新欲望。

 competition 百折百挠的求胜决心。

 contribution 为国为民的牺牲精神。

 cooperation  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

他先后培养了一百多名博士生,22名硕士生,21名博士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均作出了成绩,有的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及技术骨干.50多年来,胡壮麒呕心沥血,认真地培养人才,如今桃李满天下,园丁之功不可没.

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他喜爱博览群书,直到现在他还坚持自学计算机技术, 上网浏览所需的各类资料,使用快速便捷网络通讯业务。他工作上任劳任怨, 虽年逾古稀,仍孜孜不倦的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著作:

1.  凝固技术,周尧和,胡壮麒,介万奇合著,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2. 电炉氧气炼钢的试验研究,金属所、大连钢厂合编,冶金工业出版社,  1960

3. M17镍基高温合金及铸造空心涡轮叶片,金属所、沈字602部队、410厂合编,金属所出版,1972

4.  铸造镍基高温合金,胡壮麒,金属所出版,1976

      5《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7章胡壮麒写p486-5222001

      6. 《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前沿》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材料发展现状及迈入新世纪对策》咨询项目, 山东省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会资助出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十三章,胡壮麒写p371-396, 2002

      7.《金属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与技术》,康永林,毛卫民,胡壮麒著,科学出版社, 2004

      8.亚稳金属材料》胡壮麒,宋启洪,张海峰,刘正,科学出版社,2007

译作:

1. 用硅锰合金预脱氧的研究,胡壮麒、贺潜菊合译,科学出版社,1957年(俄文本)

2. 氧在炼钢中的应用,王景蕴、胡壮麒、贺潜菊合译,科学出版社,1961(俄文本)

3. 高温技术,金属所职工合译,科学出版社,1961年(英文本)

4. 表面改性与合金化(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技术),胡壮麒、江晓平、赵奇,科学出版社,1988年(英文本)

5. 合金设计的电子理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英文本)

教材:

1. 凝固理论教材,胡壮麒,1983

2. 凝固理论补充教材(共两册),胡壮麒,1987

 

参考文献:

 

1. 为科教兴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  胡壮麒,  “师德、师道、师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谈研究生培养”, 科学出版社, 2001年, 83-89

2. 兼收并蓄, 复合嫁接,培养新的生长点, 胡壮麒, “院士思维”第4卷,卢嘉锡等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642-1649

3. 院士自述, 胡壮麒,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50-352

 

4. 基金是播种机, 基金是育种田,胡壮麒,《科学时报》, 20011228

 

5. 成功没有秘决---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壮麒, 李人毅,“登上科技高峰的人们---记在辽宁工作的的两院院士”杨德润主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年, 453-476

 

 

胡壮麒: 材料学家,男, 1929年8月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1952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顾问、《机械工程材料》编委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材料工程》和《自然科学进展》编委、东北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多所学校兼职教授 。

长期从事高温合金、镁合金和亚稳材料的研制及其它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主要研究非平衡凝固和在约束条件的定向凝固和快速凝固, 通过控制凝固过程, 研究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和相析出规律, 研究快速凝固的热流, 溶质捕获等基本问题, 发展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包括高温合金, 定向结晶和单晶合金, 金属间化合物和亚稳材料, 先后获国家、部、省级各种奖励十余项,其中“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冷铸造一级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培养硕士生22名, 博士生78名, 博士后16名。其中二名博士获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一名获中科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二名分别获1999、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一名评为首届中科院优秀博士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500余篇 ,代表性著作有《凝固技术》、《亚稳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半固态加工理论与技术》、《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电炉氧气炼钢的试验研究》、《表面改性与合金化(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技术)》、《合金设计的电子理论》等著译作12本。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4年被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学术委员会授予杰出贡献奖。

 

 

 

 

Copyright © 2017 胡壮麒.皖ICP备100998673号.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Wanhu